2011年1月3日16时50分,这注定是闽西乃至中国考古学上非常重要的一刻——其时,奇和洞遗址考古工地一如既往的平静,考古队员们一如既往地默默地潜心发掘,来自汉城遗址博物馆的退休职工赵兰玉在清理T2西部的扩方,用手铲轻轻地清理第三层的一处灰白色的隆起,清理干净后,她摸了摸较为平滑的隆起表面,惊喜交加地发出一声尖叫“头盖骨”,并下意部识地看了看手机,时间显示为2011年1月3日16时50分。
“奇和人”的出土,是漳平之福!是漳平之大幸!
奇和洞在哪里?在苍茫逶迤的戴云山深处,在闽西与三明、泉州交界的荒野深山之中,在漳平市象湖镇灶头自然村。
奇和洞遗址外景(图片由漳平博物馆提供)
奇和洞,俗称蝙蝠洞,洞中蝙蝠极多,飞时穿梭往来,声若涛鸣,栖时密密麻麻,宛如放大的蜂窝。清道光十年版《漳平县志》记载:“蝙蝠洞,在感化里秋竹坂,石壁巉岩,洞空深邃,寒泉清冽,衍为长流。俗传有窍通尤溪,乡人秉烛深入,不能尽其底止。”奇和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口朝西,正面200米处有一条通往九龙江的奇和溪流过,洞口宽26米,高3米。主洞平坦、宽敞,面积约300平方米。北、东、南各有一支洞。在奇和洞以北50米,有一更大的石灰溶洞,两者成双排列在一起,洞口都朝北,看起来就象一对孪生“双胞胎”,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姊妹洞。在地理位置、洞穴容量、人居环境等要素上,奇和洞要逊于另一个洞。
奇和洞内景
奇和洞天造地设,暗藏天机。以往,众多专家普遍以为,中国南方雨水多,地表潮湿,人类的遗体要么早已腐烂,要么早已被野兽吃光,要么早已被洪水冲走,一句话,在中国南方不可能存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遗存(骨),更不可能有头盖骨(目前国内仅发现3个极为珍贵的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而奇迹偏偏发生在地处中国南方的漳平奇和洞,大大出乎国内外专家的意料之外。
奇和洞内景(图片由漳平博物馆提供)
奇土洞出土了古人类头盖骨,不是一般的奇迹,是惊天的奇迹!在国内现存的古人类头盖骨中,奇和洞是最完整的一个,连喉节都还有。在奇和洞不止发现一个头盖骨,是三个,另二个是破碎的,但可修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完整程度,奇和洞堪称奇迹,打破了学术界的断言。
创造惊天奇迹的奇和洞,却差点毁于开山炸石而将永远湮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而万劫不复。
2007年,象湖镇政府将奇和洞所在的整个山包承包给该村私人创办的“奇和石灰石矿”,导致奇和洞面临着开山炸石的危险。按照石灰石矿开山炸石作业进度,奇和洞将不复存在。就在史前洞穴专题调查队进洞调查的时候,不远处正进行爆破炸石作业,爆炸波传及奇和洞,导致洞内钙板开裂,硝烟弥漫,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奇和洞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2008年,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筹资几万元,组建了龙岩市文物普查队,从当年11月开始,开展史前洞穴专题调查项目。该调查实行项目负责、专家领衔制,项目组长为时任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的傅柒生研究员,领衔专家(队长)为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权威、福建省博物院的范雪春研究员,副队长为吴锡超。
史前洞穴专题调查队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龙岩近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石灰洞穴调查,力图寻找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生命痕迹。12月18日,调查队在漳平市博物馆查阅县志的时候发现了奇和洞的传说,立即挥师该洞进行耐心细致的调查。经实地勘察,范雪春认为:“奇和洞洞口开阔,洞内宽敞,非常适合古人类生存,与福建省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三明万寿岩船帆洞遗址相比,奇和洞在生存环境上更胜一筹”。为此,调查队(由吴锡超执笔)连夜写了一份《关于火速保护漳平奇和洞的急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主管局。
次日上午,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耀清接到急报后,立即赶往奇和洞现场勘查,虚心听取了调查队的意见,及时和漳平市人民政府沟通,出台了保护文件,要求业主立即停止在奇和洞开山炸石,对奇和洞进行有效保护;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造成严重破坏的,漳平市政府将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接着,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史明带着文物科长邱韬等前来驻扎协调,检查保护措施的到位情况。
为了尽快落实保护措施,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先期投入数万元,由漳平市文体局修筑防护墙封锁洞口,聘请保卫人员长期驻守奇和洞,等待科学的考古发掘。象湖镇政府和漳平市文体局还在奇和洞洞口张贴了保护公告。
2009年2月初,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聘请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西洞穴调查技术工人,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金昌柱教授为顾问,吴锡超为考古调查队队长,在漳平博物馆的配合下,历时半个月,深入奇和洞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为了此次调查,调查队“恶补”了第四纪古生物学、洞穴考古学等有关知识,购置、打造了必要的洞穴发掘工具,在洞内牵线拉灯,作业期间适时向专家请教,并在奇和洞布了个5×5的探方进行试探性发掘。在试掘中都能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还采用西方考古学的最新发掘和分析方法,譬如应卫星定位系统确定遗址位置,应用Munsell土色码对照表确定并描述地层土色、钙板以及陶片的陶质等,同时还对木炭进行了采样,以求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因而“天道酬勤”,斩获颇丰:
一、在洞穴地表的钙板层下,发现了数百件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荟萃了更新世华南哺乳动物大熊猫——剑齿象群的精华,包括灵长目的猴科;长鼻目的东方剑齿象;食肉目犬科、熊科、大熊猫科等;奇蹄目的华南巨貘、中国犀等;偶蹄目的獐、鹿、野猪、牛等;翼手目的蝙蝠等;啮齿目的豪猪科、中华竹鼠等;食虫目的鼩鼱,等等。其中,灵长类(与人类最近的一个哺乳动物门类)化石数量超过福建其他地方的总和。根据动物种群判断,年代为中更新世晚一阶段。
二、在洞口厚厚的堆积中发现了一枚灵长类臼齿、一枚磨制精美的小石斧、钱币、铜汤匙等器物,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经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连绵不断,可以初步判断,奇和洞一直就有人类活动的存在。
更新世晚期的臼齿(图片由漳平博物馆提供)
奇和洞考古调查成果,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尤玉柱、邱占祥三位权威专家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引起了龙岩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奇和洞的保护与否关系到矿区业主在奇和洞兴办水泥厂的投资效益和成败,为此,业主一方面时刻关注并及时监督奇和洞的调查情况,另一方面拿起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求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理论上说,《文物保护法》与《生产经营条例》是不会矛盾的,麻烦就在于奇和洞面临着一个博弈:文化遗产与经济建设的尴尬较量,以往,文化遗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2月底,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牵头,召集漳平市文体局、漳平市国土资源局、漳平市象湖镇人民政府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办公会,商讨解决办法,最终达成如下协议:1、在科学考古发掘结束之前,奇和洞方圆100米为禁采区;2、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支持业主开工生产,支持漳平市文化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业主出资人民币12万元支持漳平市文化文物部门及早邀请省考古队对漳平奇和洞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3、漳平市象湖镇人民政府作为监督方,负责业主资金的到位情况;漳平市国土资源局根据资金到位情况,负责向公安部门开具提供火工数量的证明;4、奇和洞的保护范围,视科学的考古发掘成果而定,具体解释权在漳平市文化文物部门。
至此,奇和洞之争告一段落,文化文物部门和业主实现“双赢”。难题的破解,为揭开奇和洞的“天机”铺平了道路。
2009年11月20日,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决定出资对奇和洞进行抢救性发掘,项目负责人为李史明,领队范雪春,队员有:羊泽林、吕锦燕、林博、吴锡超、赵兰玉、林凤英、黄秀燕、黄大义、罗丹丹、刘雪靓等。
从2009年11月20日到2010年1月30日,考古队在奇和洞洞口发掘面积54平方米。同年7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完成了对龙岩送来的碳、烧土、灰烬、螺壳标本的鉴定与测年,出具了报告书,判定奇和洞贵址下层早于17000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而且,奇和洞遗址留下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丰富的遗存。由此可见,奇和洞遗址是福建省迄今发现的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福建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骨器(图片由漳平博物馆提供)
为期两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发掘出奇和洞遗址四个大期文化层:第一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保留较完整的人类活动面遗迹;第二层为新石器时代,该期又分为两个小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第三期为两宋时期的房屋基址,居住面有柱洞,说明洞内有建房;第四期为明代的寺庙建筑基址,出土大量寺庙砖等建筑构件和陶瓷片等。同时,奇和洞遗址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区域特征明显的文化遗物如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动物化石,部分文物精美:磨制精美的骨质鱼钩表明奇和洞居住者已经掌握磨制鱼钩的特殊技术和用它钓鱼,也证实当时的自然环境;鱼形陶饰件、装饰品骨管说明当时古人具有审美意识……
奇河洞,牵引着来自各方的目光。2010年1月23日,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到奇和洞遗址视察,听取考古队介绍,并观摩出土的实物标本,对奇和洞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提出宝贵意见。
奇和洞的保护和考古发掘,进一步得到各级文物部门和漳平各级党政的重视。2010年12月17日,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再次筹资30万元,仍以范雪春为领队,请龙玉柱为顾问,再次发掘奇和洞遗址。
这一次发掘,发掘了成年男性完整的头盖骨!
旧石器时代地层出土的晚期智人颅骨(图片由漳平博物馆提供)
奇和洞出土头盖骨这一喜讯振奋人心,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当即联系漳平市政府,制定了严密的保护措施。漳平市也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奇和洞保护小组,赖招源市长亲自担任组长。
奇和洞出土头盖骨,立即轰动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国家文物局。专家们于“奇和人”出土的第三天,即2011年1月5日,不顾年关已近,不顾天气寒冷,放下手头工作,立马飞往漳平,一起见证这一“惊天大发现”。用专家自己的话来说,作为号称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三剑客”(即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焦天龙教授),同一时间以最快速度汇聚到同一地方,实属罕见。由此可见,“奇和人”的出土具有多大的轰动效应和震撼力度。还是套用专家的话说,这一考古重大发现,是考古界几代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悬而未决”的无价之宝。
2011年1月16日晚,漳平奇和洞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在象湖镇政府举行。会议对奇和洞遗址发掘成果的学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发掘方法给予高度肯定,对遗址的深入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诸多建设性宝贵意见。
国际资深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兼职教授焦天龙博士在考察奇和洞遗址时认为“奇和洞洞小世界大”。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吴秀杰则形象地指出:“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
奇和洞,成了漳平在国内外考古界赫赫有名的一张“文化名片”,台湾考古专家也纷纷慕名而来考察奇和洞。在各级党政和文物部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奇和洞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于2011年3月8日启动,至同年4月13日圆满结束。经各方磋商,奇和洞遗址第一次至第三次考古发掘资料全部运到龙岩市博物馆保管,并确定该馆为全面整理及研究奇和洞遗址材料的主要场所。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层次合作出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奇和洞遗址的考古、保护和研究工作,2011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漳平市人民政府,在龙岩市召开奇和洞遗址考古研究协作会议,并联合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福建漳平奇和洞及相关遗址考古研究项目的协议》,从而启动了“五方协作机制”。同年9月8日,福建省文化厅宋闽旺厅长专程赴漳平实地调研奇和洞遗址保护工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更好地宣传奇和洞这张“文化名片”,并高规格发布奇和洞遗址的考古成果和信息,2012年2月11日~13日,奇和洞遗址专家论证会(由福建省文物局主办,由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漳平市政府承办)在福州隆重举行,风尘仆仆赶来参加论证会的有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考古“三剑客”之一高星、陈星灿以及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博物院等单位的9名国内史前考古权威专家。漳平市相关部门领导一同参加了论证会。
论证意见指出:奇和洞遗址地层连续、清楚,遗存丰富、多样,纵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至历史时代,学术价值重大,研究潜力巨大。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和区域特点,表现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性质,具有与台湾史前文化的关联性。这些发现填补了福建以及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的空白,对研究远古人群在该地区的体质演化和生存状态,对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间人类技术发展与生计模式的转变,对分析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交流和文化关系,以及对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印证了海峡两岸人群的血缘、地缘关系。对探索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和早期燃煤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科学文化资源。
奇和洞声名远播,2012年4月11日-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研讨,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了2011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漳平奇和洞遗址考古发现以出土文物丰富、区域特征明显、价值意义重大,社会影响深远的评价名列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第二名。
2013年3月18日,象湖镇政府承办了首届“奇和洞文化节”
作为奇和洞的归属地,漳平市各级党政和文化部门做了大量艰辛、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奇和洞遗址的保护工作驰上了“高速铁道”。2012年6月23日,漳平市人民政府公布奇和洞遗址为第五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奇和洞遗址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奇和洞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18日,象湖镇政府承办了首届“奇和洞文化节”。
奇和洞遗址名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殊荣奠定了奇和洞的历史地位及学术意义。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考究奇和洞遗址这一“惊天大发现”,就可以发现其具有重大而深长的现实意义:
2015年6月15日至16日,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漳平举办
(1)重新书写福建文明历史。福建已有三明万寿岩旧石器的重大发现,但万寿岩只发现人类生活的痕迹(即在洞穴里铺设石块),其它没有发现,最为重要的人类颅骨,连肢骨也没发现。而在福建闽候昙石山遗址,曾被称为福建文明起源,但与奇和洞相比,昙石山只有6000年,奇和洞人是10000年,奇和洞可以说是昙石山的“祖先”。
(2)重新书写海峡两岸的文明起源。在10000年以前,福建和台湾是连为一体。据现有考古证明,台湾曾出土6000前的文物与大陆出土的十分相似,专家曾称台湾与大陆同是一家,而如今奇和洞出土的是10000年的文物,与台湾6000年的文物也十分相似,这更说明早在10000年台湾与大陆是一家。
(3)重新书写南岛语族人起源的历史。据专家称,目前生活在环南太平洋,如菲律宾、印尼、文莱、几内亚比绍等国统称为“南岛语族人”。长期以来,由于考古界在中国大陆没有重大发现证实南岛语族起源的问题,于是这些国家只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台湾,承认台湾是他们的“祖地”。尽管事实上台湾与大陆是连为一体的,但由于大陆的考古一直没有结果,拿不出最有说服的证据(人类遗存如头盖骨、肢骨等),这也成为考古界一块“心病”。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考古界泰斗张光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致力从事这方面的考古研究,但毕其终身,也未能如愿,张光直虽断言南岛语族起源在中国大陆,但他还未来得及亲手揭开这一谜便离开人世。这一任务便留给了他的学生,留给后人。而今,奇和洞的发现,只要经过科学的研究最终极有可能解开这一困惑人类的难题。
(4)重新书写九龙江流域的历史。为什么10000年前在奇和洞会有人类居住?他们是怎样找到奇和洞的?他们从哪里来?据专家称,在一万年前地球上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寒冷季,人类当时遭到灭顶之灾。那么奇和洞先人是怎样躲过这一劫的?后来在寒冷季结束后,他们又去了哪?有可能北上到了中原,也有可能沿九龙江走向海洋。不论怎么推测,九龙江流域都曾收留了我们的“先祖”。九龙江流域是奇和洞先人北上或走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于是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当时漳平曾是人类躲过天灾的最佳“避难所”,漳平曾是十分适应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当年,三明发现万寿岩遗址时,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二次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并作出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省政府拨出上亿元资金用于补偿水泥厂的搬迁。习近平同志还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一是明确要不惜代价保护好珍贵遗产,二是明确提出保护遗址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批示现珍藏在三明万寿岩博物馆。昙石山遗址也得到当时卢展工同志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昙石山是福建文明的起源;省里也拨出数千万元用于保护。而今,奇和洞的重大发现远胜于前二者,现剩下的工作是如何把它做强做大,并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这就需要漳平举全市之力。
游客参观奇和洞
党的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战略性构想,建设“生态漳平”、“美丽漳平”业已成为漳平全市的共识。奇和洞遗址是漳平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奇和洞这张文化名片必将为建设“生态漳平”“美丽漳平”,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并带来巨大的名牌效应!